欢迎访问 崇阳县人民政府 · 崇阳县统计局 返回崇阳县人民政府网站 | 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

首页 → 统计数据 → 上半年崇阳县规上工业运行情况分析 正文

上半年崇阳县规上工业运行情况分析

发布时间:2025-09-26 来源:统计局 录入:Gov137

今年以来,崇阳县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和省、市工作要求,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,加压奋进、砥砺前行,工业经济运行总体呈现稳步增长的发展态势。

一、总体情况

2025年上半年,我县126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1.0%,排名全市第三,高于全市平均水平0.9个百分点。规上工业完成总产值54.1亿元,同比增长8.7%,实现营业收入48.3亿元,同比增长13.5%,利润总额同比增长34.4%,税金总额同比增长12.8%,亏损企业数量较去年同期增加4个,亏损额同比增长8.5%,亏损面扩大3.2%,工业运行整体向好,但部分企业的生存困境仍亟须关注。

二、运行特点

1.从重点行业发展现状来看,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(32)产值同比下降5.2%;医药制造业(27)产值同比下降15.7%;橡胶和塑料制品业(29)产值同比增长4.5%,拉动我县工业增加值增长0.52%;食品制造业产值(14)同比增长38.0%,拉动我县工业增加值增长3.6%;非金属矿物制品业(30)产值同比增长24.6%,拉动我县工业增加值增长1.8%。

2.从龙头企业带动情况来看,一季度我县规模前20家工业企业产值同比增长13.9%,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58.8%,较同期增长2.7个百分点。其中产值呈现负增长的有6家,分别是稳健医疗(崇阳)有限公司下降30.7%,正大饲料(崇阳)有限公司下降4.4%,湖北永乘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下降2.9%,崇阳东润木业有限公司下降37.6%,湖北彰宸科技有限公司下降27.6%,崇阳文昌印务股份有限公司下降14.8%,较一季度增加3家。

3.从企业培育纳统情况来看,上半年,我县规上工业累计新入规5家,规上工业企业总数达126家。5家企业上半年工业总产值达1.0亿元。8月预计新增3家进规企业,分别是湖北晟成门窗有限公司、湖北乡味情粮油科技有限公司、湖北崇昊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有限公司,规上企业的持续培育为我县工业经济不断夯实发展基础、增强发展后劲。

三、存在问题

1.业务竞争压力大,成本高。从重点领域重点企业看,市场竞争加剧经营成本增加。正大饲料(崇阳)有限公司一方面上半年厂房扩建部分生产线停产数月,另一方面市场饲料价格下跌,较去年均价下调56元/吨,累计产值同比下降4.4%;崇阳县昌华实业有限公司因最大的竞争企业战略调整,着重市场占有率,压低利润打价格战,开始转变经营策略,以价换量,水泥价格较去年均价下调6元/吨,较2023年下调39元/吨,产能动力不足。

2、市场需求下滑,订单少。稳健医疗(崇阳)有限公司自疫情后时代以来,面临市场需求下滑,业务调整,生产线重组等困难,产能受较大影响,产值下滑较为严重,累计产值下降30.7%;湖北成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、崇阳县芜菁再生资源有限公司等企业,受资源瓶颈及环保政策限制,该行业产能扩张受限,加之自2024年以来,受钢铁需求疲软影响,片钒价格自8.2万元/吨跌至7.5万元/吨(成本线附近),对该行业产值影响较大,市场已陷入自2018年来的最低谷期;崇阳文昌印务股份有限公司因教辅行业改革及生源数量下降影响,累计产值下滑达到14.8%。

3.企业规模整体小,产能低。从全县工业经济整体情况看,工业企业规模普遍偏小。2025年上半年,126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,工业产值达亿元及以上的企业仅11家,占全县规上工业个数的8.7%;工业产值达5000万元以上亿元以下的企业仅12家,占全县规上工业个数的9.5%;工业产值达2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的企业38家,占全县规上工业个数的30.2%。技术含量高、带动能力强的企业少,且行业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不足,工业经济缺大、缺强、缺新问题亟待解决。

四、工作建议

1.破局同质化竞争,构建新竞争力体系。一是要精益化控本,推动供应链本地化,鼓励企业与本地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,提升原材料本地化率。建立长期协议,锁定原材料价格,对冲成本波动。要搭建区域性采购平台,降低企业物流成本。二是要创新产品与服务,避免同质化竞争。鼓励企业开发高附加值产品线,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,如开发新型低碳水泥,契合国家“双碳”政策,价格敏感度较低,有望吸引绿色建筑订单。三是要强化政策支持与行业协作,合并区域资源,形成集群优势。

2.激活需求新动能,挖掘新市场增长点。一是要提高企业市场灵敏度,转向高增长领域。转变传统产业模式,引进先进生产工艺,拓展发展新空间,利用好工业产业引导资金,促进企业做大做强。二是创新驱动发展,提升企业附加值,减少对外部波动的依赖。如研发钒电池储能技术,将片钒从原材料转为高价值终端产品,应对价格低谷。要紧跟科技热潮,引入AI生产线,实现小批量定制生产,适应订单碎片化趋势。三是要发展循环经济模式,探索资源回收再利用的新路径,降低资源约束影响。

3.重塑产业生态链,实现全新产业格局。一是要持续推进市场主体培育,严格落实国家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,提供精细化服务,为小微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,为规上工业提供“源头活水”。二是大力整合中小企业,建设特色专业产业园,持续降低生产成本。三是鼓励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,“联姻”高校孵化“专精特新”企业,为市场植入技术基因,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