崇阳县2018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速达4%
发布时间:2019-02-27 来源:统计局 录入:Gov137
2018年,崇阳县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力促农业“三新”经济发展,全年农村经济发展形势良好,为我县全面脱贫打下了坚实基础。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46.08亿元,增加值28.07亿元,增速达到4%,比全市平均水平3.4%高0.6个百分点,比全省平均水平3.3%高0.7个百分点,在全省37个贫困县中居第2位。< xml:namespace prefix = o ns = "urn:schemas-microsoft-com:office:office" />
一、农业生产情况
1、农作物种植稳中有升
一是粮食种植面积增加。全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61.6万亩,比上年增加0.36万亩,增长0.59%;粮食总产量23.5万吨,超过了20万吨大关,与上年持平。虽然部分乡镇发生了旱情,但我县及时进行了人工降雨作业,粮食生产没有产生较大影响。
二是油料产量增加。全年油料播种面积14.3万亩,比上年减少0.72万亩,下降4.8%;产量达到2.09万吨,比上年增加0.11万吨,增长5.7%。油料增产主要原因是“三四五”模式的推广,通过集成增产降本绿色高产高效技术,努力实现生产成本控制在300元左右,亩产菜籽达到400斤,亩纯收入实现500元的“345”生产目标,优化了品种及管理模式,单产提高。
三是蔬菜产量大幅增加。全年蔬菜播种面积17.6万亩,比上年增加3.24万亩,增长22.6%;产量达到18.5万吨,比上年增加2.26万吨,增长13.9%。蔬菜产量增加主要是大棚蔬菜发展迅速,面积大,产量增长多。青山镇城万村成立蔬菜大棚种植专业合作社,发展大棚蔬菜1200余亩,搭建大棚1500余个,平均一个大棚成本6000元左右,年收益可达到8000元。
2、林特生产欣欣向荣
一是全县茶叶种植面积8.1万亩,比上年增加0.76万亩,增长10.4%;产量4528吨,比上年增加362吨,增长8.7%。增长主要原因一是采摘面积不断扩大,全县有3.3万亩优质新茶叶基地正式投产。二是田间管理普遍加强,全县95%以上茶场加大了生产投入,尤其是秋冬深耕、增施有机肥措施得力。三是风调雨顺效益高,春茶生产中后期,特别是夏、秋茶,由于天气非常适合茶叶生长发育,生长强劲,各茶场抢抓机遇加大了茶叶加工力度,企业效益明显提高。
二是园林水果种植面积10.22万亩,比上年增加2.24万亩,增长28%;产量19255吨,比上年增加5577吨,增长40.8%。增长主要原因一是进入盛果期水果面积增大。二是我县主栽树种梨树、桃树喜获丰收。
三是中药材种植面积1.83万亩,比上年增加0.45万亩,增长2.5%;产量12565吨,比上年增加4181吨,增长49.9%。增长主要原因一是中药材价格上涨幅度较大,大多品种普遍上涨20%-30%,少数品种价格上涨50%-60%,促进了农户种植积极性,新栽面积增长幅度较快。二是中药材龙头企业、合作社带动辐射作用强,种植面积增长快,产量产值增长幅度大。三是政府引导作用明显,崇阳县委县政府对全县栽种中药材的农户实行以奖代补,每亩补贴500元,提高了农户种植积极性。
3、畜牧业生产多点开花
一是生猪出栏60.1万头,比上年增加3.8万头,增长6.7%;二是山羊出栏48186只,比上年增加14441只,增长42.8%;三是家禽出笼270.26万只,比上年增加20.52万只,增长8.22%;四是牛出栏8136头,比上年增加4877头,增长149.7%;五是禽蛋产量8406吨,比上年增加784吨,增长10.3%。
畜牧业尤其是生猪、牛增长原因主要有三点:一是正大生猪产业链强劲驱动。2017年10月,县政府与正大集团签订了50万头生猪产业链的项目合作协议书,2018年,一个丹系2400头曾祖代种猪场和一个6000头的种猪场相继落户青山镇和天城镇, 1400模式配套育肥舍已完成15栋,全年出栏22万头生猪。二是企业大规模种猪场蓬勃兴起。石城镇石门村、虎爪村两个2400头种猪场已经投产,港口、铜钟、路口、白霓、石城五个养殖规模大的乡镇,大的养殖户今年在不断的增加新的能繁母猪,根据今年的能繁母猪保险数据统计,大户的母猪保险数量比去年增加30%。三是精准扶贫产业帮扶政策驱动。2018年崇阳县要实现全面脱贫目标,对精准扶贫户实行产业奖补政策,养牛二头以上或者养猪四头以上或者养一头牛、二头猪的,对养殖户进行一头牛2000元、一头猪1000元的奖补政策,符合条件的贫困户每户可贷5万元扶贫小额贷款,加入专业合作社,发展农业产业,这些政策的出台落实,大大增加了贫困户发展养殖业的积极性。
4、渔业生产逆势上扬
全年水产品产量达到13820吨,比上年增加1610吨,增长13.2%。为落实环保政策,全省水产品产量受拆围影响普遍下降,我县增长主要原因一是发展冷水鱼养殖。全县冷水鱼养殖面积约30000平方米,主要养殖品种为三文鱼和杂交鲟。每平方米产量25公斤,总产量750吨,总产值2400万元,总利润600万元。以湖北省能田三文鱼养殖开发有限公司为依托,实行“公司+基地+农户”的形式,发展虹鳟鱼、鲟鱼等冷水鱼养殖,引进齐口裂腹、鲈鲤等水产新品种。二是大力推广稻渔综合种养。全县共有水田面积25万亩,适合稻田综合种养面积约8.2万亩,已开展稻田综合种养面积2.2万亩。稻谷亩产600-1000斤,种养水产品亩产300斤左右,每亩利润可达3000元以上。三是新增生态甲鱼养殖。浙江老板在青山镇南林村开展甲鱼生态养殖,该基地目前已完成投资300万元,改造甲鱼池120亩,建成冻库100平方米,投放甲鱼苗3.5万斤,当年收益400万元。
二、存在问题
(一)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。一是农业基础薄弱。农业生产主要以家庭承包、粗放经营为主,农业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,缺乏大型农业龙头企业、特色农业,农产品附加值低,2018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为22亿元,仅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6.08亿元的47.7%,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。二是产品品牌不亮。茶叶、水果、楠竹、油茶等基地虽然初具规模,但市场开发度不高,竞争力不强。
(二)生产要素支撑力不够。一是农民素质不高。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劳动力占比达到74.7%,从事农耕的主要是留守老人及妇女,发展现代农业阻力较大。二是近几年来,化肥、农药等农资产品价格持续上涨,农机作业、人工成本随之上涨,直接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,加之国家降低了粮食最低收购价,影响了农户种粮积极性。
(三)抵御风险能力较弱。一是抵御自然灾害风险不强。前几年多次遭遇特大洪灾,对农业生产及水利基础设施造成了巨大损失。二是应对市场风险机制不完善。农业专业合作社等中介组织未全部发挥应有作用,农户分散经营,各自为战,难以应对市场变化。
三、几点建议
1、建强基地。加快基地建设尤其是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,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、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。一是调优内部结构,大力推广“稻虾连作”等经济效益高、发展潜力大的农业产业。二是调整生产方式。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场、专业大户等多种形式的规模种养业,积极推进“一村一品”,扩大优势产业规模。
2、舞活龙头。围绕高效优势特色产业,充分发挥资源、技术优势,明确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定位和产品,大力培育扶持潜质优、潜力大的农产品加工企业,重点发展集研发、制造、加工、销售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龙头企业集团,逐步实现农产品由卖原料、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的转变。
3、优化服务。联合加工企业、农技组织、专业合作社、规模种养殖大户及农户,大力推广针对性强、实用性高的农机农技服务,共同参与市场,抵御市场风险。同时,完善农产品生产加工体系、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等,创建绿色产品、名牌产品。
4、延伸链条。以发展“全域旅游”为契机,推进“农旅融合”,打造田园经济综合体。依托优质农业资源,坚持生态发展、通过整合资源、上下发力、聚焦投入,打造更多的“柃蜜小镇”、“樱花小镇”、“桃花小镇”,建设健全农业产业链,推动一二三产业联动、上下游环节配套、产加销并进,构建特色优势产业集群,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