崇阳县2019年一季度农业生产形势分析
发布时间:2019-06-14 来源:统计局 录入:Gov137
今年以来,我县认真贯彻落实十九大报告关于乡村振兴战略部署,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,以增加农民收入、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,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,全县农业生产各项工作进展顺利,整体情况呈现平稳上升发展态势。据省统计局核定,我县一季度农业总产值现价103264万元,可比价60387万元,增速3.4%,比全市增速3.3%高0.1个百分点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824元,较去年增加345元,增长9.92%,增速比去年高0.48个百分点。
一、农业生产基本情况
1、夏粮夏油平稳上升。夏粮种植面积3.67万亩,比去年增加0.26万亩,增长7.6%;预测产量6999吨,比去年增加443吨,增长6.8%。油菜种植面积14万亩,比去年增加2万亩,增长16.7%。由于人们对杂粮的需求量增大,县委县政府大力倡导种满种足,农民种蚕豌豆的积极性增加,同时把空闲地块种小麦、马铃薯等作物。加上近年来农旅结合发展迅速,休闲农业呈井喷式涌现,种油菜赏花收获双丰收,油菜种植面积增大。
2、春播作物面积有所下降。春播作物面积20.68万亩,下降2.03万亩,减幅8.9%。主要是早稻面积8.13万亩,下降2.37万亩,减幅22.6%;棉花面积0.85万亩,增加0.1万亩,增长13.3%;甘蔗面积0.33万亩,呈持平状态;蔬菜瓜类面积11.37万亩,增加0.24万亩,增长2.2%。由于稻谷保护价去年比2017年下降了0.1元/斤(今年与去年持平),而农资价格除种籽基本持平,化肥上扬了10%左右(尿素上扬接近22%),农药也上扬了5%左右,加之今年气温普遍较低;另外,我县贯彻落实省委、省政府大力发展“双水双绿”(稻虾共养)的指示精神,对连片种植100亩以上、带动贫困人口就业的稻虾共养基地,出台奖补政策800元/亩奖补业主,目前全县已发展近2万亩稻虾共养基地。
3、畜牧业生产形势乐观。一季度生猪出栏16.83万头,较去年同期16.25万头增长3.57%;牛出栏936头,较去年同期902头增长3.77%;羊出栏11108头,较去年同期10706头增长3.75%。由于去年禽肉价格尤其是猪肉价格下跌严重,今年猪肉价格有所回升,养殖户看好市场,引进猪崽,扩大了规模。
4、水产品产量稳中有升。一季度水产品产量达到5770吨,较去年同期4880吨增长3.89%。根据《崇阳县推广“虾稻共作,稻鱼种养”模式三年行动方案》(崇政办发[2019]5号),我县大力推广虾稻共作高效生态种养技术体系,整合涉农资金,加大扶持力度,加强技术推广,虾稻共作面积进一步扩大,目前100亩以上的基地有29个,面积6545亩。
5、蔬菜面积产量双增。蔬菜种植面积4.08万亩,较去年同期3.98万亩增加0.1万亩,增长2.51%,产量4.59万吨,较去年同期4.48万吨增加0.11万吨,增长2.46%。双增主要原因一是大棚蔬菜、高山蔬菜发展态势良好,去年村级整合扶贫及惠农资金,建立了大批大棚蔬菜、高山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,在大户的带动下,收到了良好效益,今年大棚蔬菜、高山蔬菜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。二是虽然前段时间阴雨连绵,对叶菜类蔬菜生长有所影响,对其他类别蔬菜影响不大,且后期光照充足、气温升高,有利于蔬菜生长。
二、存在的主要问题
1.就业稳定性不强。农村居民特别是年轻人对找工作没有长期规划性,随意性较强,或进厂、进店或打零工,多以当时挣钱的工种为主,工作变更频繁,没有长期稳定的收入来源。
2.缺少理财观念。据每月下乡访户的情况来看,农村居民理财意识薄弱,年轻人大多没有存钱意识,收入基本花光,在外务工人员很少有人寄回、带回钱以补贴家用。
3.农产品种植种类单一。农村种植户多以单户为单位进行种养活动,农产品基本是自给自足为主,种植种类单一,规模化程度不强,农业收益较低,增收后劲不足。
4.农村劳动力职业素质偏低。农村劳动力年龄逐渐老化,可从事的工种较少,加之没有过硬的职业技能,多以体力工作为主,随着时间的推移,年龄老化程度越来越大,持续增收愈加困难。
三、几点建议
1.拓宽就业途径,增强增收后劲。一是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游,新增就业岗位。二是积极推进扶贫车间进村,创造就业岗位。三是大力开展技能培训,让人人都有一技之能,实现农村居民更广泛、更充分的就业。
2.加大宣传引导,培育理财观念。充分发挥村级阵地的作用,村干部要经常上门作好理财宣传,引导农民的理财意识,要培育一批理财能手,作好示范宣传,让农民看到理财的好处和效果,增强自身理财观念,为农民增收打好基础。
3.推进产业发展,夯实增收基础。一是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,全面释放农业内部增收潜力。二是推动三产升级发展,促进经济结构持续优化。
4.强化合作意识,激发增收活力。一是对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分类扶持和指导,充分发挥他们在市场中的主体作用;二是由政府部门协调,整合农业合作组织,建立农业生产者联合会,扩大其市场影响力,推进集体市场模式。三是发挥龙头企业的统领作用,构建公司+农户的产业模式,实现农业增效,农民增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