崇阳县2022年规上工业经济形势分析
发布时间:2023-02-08 来源:统计局 录入:Gov137
2022年,崇阳县委县政府“防疫情防控”和“稳社会经济发展”的工作指引下,工业生产稳中求进,相应指标稳步提升,为我县工业经济增长动力打下了基础。虽受全国疫情、市场产品价格和社会环境的影响,我县工业仍保持良好的发展势态。
一、规上工业经济运行情况
1.工业生产高位增长,稳中求进。2022年,全年116家规上工业总产值达103.63亿元,同比增长9.2%;增加值增速10.1%,居全市并例第一,比全市平均增幅6.3%高出3.8个百分点;全年在全市11个月的增加值增速排位中,我县共计10个第一、1个第二,保持高位增长。
2.企业效益持续增长,利润加大。2022年,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9.36亿元,同比增长13.9%,收入增幅比产值增幅高出4.7个百分点;实现利润总额6.12亿元,同比增长45.1%,比同期增幅高出56.1个百分点;实现税金总额2.64亿元,同比增长19.2%。
3.部分行业拉动作用明显。2022年,全县26个大类行业中,16个行业呈正增长,完成工业总产值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6.9%,拉动工业总产值增长12.6个百分点。其中:食品制造业、农副食品加工业、专用设备制造业、电力、热力生产和供应业、医药制造业、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、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分别同比增长89.3%、81%、68.4%、22.1%、14.8%,12.1%,10.2%,分别比全县增幅高出80.1、71.8、59.2、12.9、5.6、2.9、1个百分点。
4.新入规企业作用显现。2022年,共完成入规任务11家。除年初小进规6家外,本年通过审核5家,完成工业产值占全县规上工业的3.3%,同比增长166.2%,比全县规上工业总产值增幅高出157个百分点,拉动全县规上工业增长2.2个百分点。
二、存在问题
1.工业经济基础依然薄弱。从全县工业经济整体情况看,工业企业规模普遍偏小,主营业务收入普遍偏低。2022年,116家企业中:主营业收入达10亿元及以上的企业仅只有一家,只点全县规上工业个数的0.9%,主营业务收入达亿元及以上10亿元以下的企业有17家,占全县规上工业个数的14.7%,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00万元及以上亿元以下的企业34家,占全县规上工业个数的29.3%,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000万元及以下5000万元以下的企业59家,占全县规上工业个数的54.2%,收入不到2000万元的企业1家,占全县规上工业个数的0.9%,科技含量高、带动能力强的企业少,且行业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不足,工业经济缺大、缺强、缺新问题亟待解决。
2.部分行业支撑不足。受疫情及产品价格价格持续下滑的影响,化学纤维制造业产值同比下降25.8%,比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幅低出35个百分点;酒、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产值同比下降25.4%,比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幅低出34.6个百分点;家具制造业产值同比下降18.1%,比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幅低出27.3个百分点;非金属矿采选业产值同比下降14.2%,比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幅低出23.4个百分点;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产值同比下降11.4%,比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幅低出20.9个百分点,这几个行业拉低全县工业总产值增幅2.8个百分点。
3.产业结构仍需优化。从轻重工业比重来看,我县的轻重工业发展依然不均衡,产业结构偏重的问题依然存在。2022年,全县轻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6.5%,占规上工业的比重为54.1%,比全县工业总产值增幅高出7.3个百分点,重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.6%,占规上工业的比重为45.9%,比全县工业总产值增幅低7.6个百分点,轻工业增幅比重工业快14.9个百分点。
4.工业企业审核更严。自今年以来,国家、省级对工业数据审核查询力度不断加大,每月会对企业产值数据进行强制性审核查询,以纳税申报表为依据来审核企业产值,以报表中纵横关联查询企业的主要指标,从今年5月开始,进规补充资料增多,资料准备难度越来越大,成功进规后首月报数前还需提供一系列佐证资料,来证明企业工业总产值,资料层层审核过关后才能报数,通过率压力加大。
三、意见建议
1.进一步做好保障服务工作。加强部门与企业的沟通与衔接,积极主动协调解决企业在资金、用工、原材料等方面的问题和困难,帮助企业最大程度释放产能。持续做好企业融资需求对接工作,跟踪督办落实对接成果,及时了解落实国家、省、市各项惠企相关政策和信息,千方百计争取支持助力企业发展。
2.加大加快规模企业培育力度,科学决策进与退。崇阳县规上工业企业中有极少个别企业已经达不到规模以上标准,针对个别企业应该科学决策,主动谋划,把将不达标企业退库。加强分类指导企业,在数据经济上下功夫,转变传统产业,引导先进生产工艺,拓展发展新空间,“扶大育小”的原则,以技术创新、节能减排、循环经济为重点,利用好工业产业引导资金,促进企业做大做强。
3.强化统计基础知识,规范统计台账建设。严格按要求落实国家、省、市关于提高数据质量、落实统计造假不收手不收敛问题专项纠治工作的相关文件要求,加大对企业统计员培训力度,进一步规范工业企业统计台账,加大整理产品出(入)库单、销售单、发票、凭证等基础资料,健全企业原始记录、统计台账、财务软件、统计平台报表的数据真实性,有效性,做到数入有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