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年崇阳县社会消费品市场半年运行情况分析
发布时间:2023-07-26 来源:统计局 录入:Gov137
今年上半年,崇阳县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,经济恢复向好、消费场景拓展、促销费政策落地显效,消费市场呈现恢复增长态势。上半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.77亿元,同比增长9.3%,高于全市平均水平0.1个百分点,增速居全市第二。其中,限额以上商贸企业161家,累计完成社零额11.58亿元,同比增长21.3%,占社零总额的23.7%,比上年同期占比高2.3个百分点。
一、运行特点
1.从行业结构看,批发、零售、住宿、餐饮业“三升一降”。上半年限额以上批发、零售、餐饮业分别实现零售额1.72亿元、9.32亿元和0.38亿元、同比增长33.5%、19.2%和40%;住宿业实现零售额0.16亿元、同比下降15.2%。批发零售业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5.3%,主导全县消费品市场的发展方向。
2.从区域分布来看,城镇是拉动消费的主力军。上半年全县限额以上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.16亿元,同比增长38.1%,占全社会消费品市场的10%;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0.42亿元,同比增长19.4%,占全社会消费品市场的90%,是全县消费市场发展的主要动力。
3.从消费按商品主要类别看,商品销售增势良好。上半年全县商品零售保持稳步增长良好态势。从限上商品零售类值看,商品销售额同比增长21.2%。其中,体育娱乐用品类、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、家具类和汽车类分别增长47.3%、16.5%、17.4%和18.4%;金银珠宝类、中西药品类和服装鞋帽纺织类分别增长23.8%、27%和4.5%;粮油食品类、饮料类和烟酒类分别增长35%、19.2%和5%。
4.从消费方式来看,线上消费需求旺盛。随着时代的发展,消费形式的转变,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社零额增高。上半年,全县限额以上企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社零额1.30亿元,比去年同期增加0.13亿元,同比增长11.1%。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社零额占限额以上消费品社零额比重为11.2%。
二、存在的问题
1.限上消费结构优化不够。全县在库单位多为传统商贸企业和个转企,转型升级慢,新业态、新模式发展不足,增长动力和后劲不足。从目前情况来看,作为新业态发展的互联网销售单位占比低,在全县161户限上批零住餐企业数中,填报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额单位数只有11户,占比仅6.8%,限额以上贸易企业结构单一。
2.乡村消费市场释放不足。乡村受消费品市场薄弱、消费群体较为单一及消费设施不健全等因素影响,发展活力较小。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相对滞后,消费流通网络不发达,在运输、经营、仓储设施等方面局限性较大,造成大宗生产资料和耐用消费品供需断层,阻碍了农村居民消费能力的进一步释放,消费活力不强,且拉动力不足,乡村的消费潜力仍需开发和挖掘。
3.居民消费信心激发不够。从消费角度看,因疫情影响,经济的不确定性,居民消费欲望不强,储蓄意愿上升,虽然在各种促消费政策的刺激下,对居民消费有一定的推动作用,汽车类等大宗商品累计实现增长。居民对非必需品的消费将更加谨慎,后期将对消费品市场造成不利影响。
三、对策及建议
1.加大政府引导,助力传统零售企业转型升级。相关部门应积极引导实体商贸企业转型发展,推动传统商贸企业“线上线下”融合发展,满足居民便利化消费需求。加大对电子商务企业的政策和资金扶持,培育“直接带货”等商贸零售新业态模式。促进企业扩大经营规模,最大限度减少消费外流,增强线上销售对消费品市场的提升和带动作用。
2.加快乡村消费市场发展,深挖乡村消费潜力。乡村消费品市场作为消费品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,潜力巨大,要着力打通堵点、补齐短板,健全乡村消费市场。充分利用崇阳县现有资源,持续发展乡村特色的文化、旅游等消费,加快释放新兴消费潜力着力打造地方特色品牌,充分发挥平台经济扩大农产品销售,扩大电商进村覆盖面,鼓励连锁化、品牌化企业进乡村,健全分层级的物流配送体系,畅通城乡双向流通渠道,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。
3.努力增加居民收入,提振居民消费信心。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和信心,根本在于切实提高居民收入的稳定性和持续性。一是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,多渠道促进高校毕业生、城市困难人员、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,全面落实就业援助、援企稳岗等就业政策;二是提升社会保障水平,让居民能享受到更多由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,消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