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访问 崇阳县人民政府 · 崇阳县统计局 返回崇阳县人民政府网站 | 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

首页 → 统计数据 → 崇阳县2023年上半年农业生产形势分析 正文

崇阳县2023年上半年农业生产形势分析

发布时间:2023-07-31 来源:统计局 录入:Gov137

今年上半年,崇阳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,按照党中央、国务院决策部署,强化指导服务,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,着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,农业生产有序推进,上半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27.25亿元,同比增长4.0%,主要农产品产量保持稳定增长趋势。

一、农业生产形势

(一)夏粮产量稳增长。夏粮种植面积3.91万亩,较上年扩大0.06万亩,扩大1.6%;产量0.76万吨,较上年增加0.02万吨,增长2.7%。

(二)油菜籽产量上升。2023年全县夏收油菜面积21.6万亩,较上年扩大1.44万亩,扩大7.1%;总产量2.63万吨,较上年增加0.18万吨,增长7.3%;单产为121公斤,与上年度持平。产量增加主要原因是在政策引导、面积扩大、市场价格稳定、品种优良、田间管理及时、气候适宜多方面的影响下确保了“油瓶子”安全。

(三)早稻丰收在望。2023年全县早稻种植面积9.39万亩,较上年扩大0.33万亩,扩大3.6%。为稳定粮食生产、保障粮食安全,崇阳县积极采取有力措施,实施省农业农村厅双季稻轮作项目。结合我县实际,肖岭乡、沙坪镇、石城镇、天城镇、青山镇和白霓镇等6个106国道沿线双季稻主产乡镇实施,早、晚稻面积各4万亩,合计8万亩。经县农业农村局和当地乡镇人民政府验收后,项目区早、晚稻双季轮作按照亩平150元标准,以公开招标的方式采购45%复合肥料等物化进行补助,项目区早稻亩产达400公斤以上,增加了农户种粮积极性。同时,为防止耕地“非粮化”,各乡镇都加大力度对荒田荒地进行了整改,督促农户种满种足。

(四)蔬菜产量稳步发展。今年蔬菜价格较为乐观,农户种植积极性大大提高。上半年已完成蔬菜播种面积11.57万亩,同比增长2.8%;产量12.16万吨,同比增长3.1%。

(五)特色产业稳中向好。全县季末实有茶园面积9.57万亩,较上年扩大0.2万亩,扩大2.1%;上半年茶叶产量达到0.31万吨,增长4.1%。季末果园面积11.35万亩,较上年扩大0.3万亩,扩大0.3%;水果产量0.48万吨,较上年增加0.02万吨,增长3.9%。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8.22万亩,较上年扩大0.28万亩,扩大3.5%,中药材产量1.18万吨,较上年增加0.04万吨,增长3.1%。

(六)畜牧生产发展步伐加快。上半年,全县生猪出栏达到47.15万头,同比增长14.9%;生猪存栏48.1万头,同比增长23.1%;牛出栏0.29万头,同比增长3.6%;羊出栏2.25万只,同比增长15.4%;家禽出笼150.78万只,同比增长1.1%。生猪出栏和存栏增长主要原因:一是唐年畜牧(咸宁)有限公司及5户代养场于2022年年底投产;二是生猪产业链逐步完善,正补齐屠宰及精深加工短板,进一步增加产业附加值;三是仔猪价格下降,散户存栏增多,农户积极性得到提高。

(七)渔业生产平稳发展。上半年,全县完成放养水面6.3万亩,与上年持平;水产品产量11310吨,比上年同期增长5.5%,其中养殖产量10390吨,比上年同期增长7.2%;生产鱼苗2.3亿尾,同比增加4.3%;完成鱼种投放4930吨,同比增长0.4%。

二、存在的主要问题

(一)生产成本价格偏高,农业比较效益偏低。主要是农药、化肥、种子、人工等农业生产成本价格偏高,农产品销售价格偏低,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,导致农业比较效益偏低,影响农户对农业生产积极性。

(二)青壮年从事农业生产少,农业新技术推广难度大。从事农业生产大部分是60岁左右人员,文化水平相对低,难以适应现代化先进农业生产技术,以传统化农业种植模式没得到根本转变,农业现代化、规模化推广难度较大,抵御风险能力降低。

(三)农产品加工企业少,农产品附加值低。全县农产品行业加工企业少,精深加工企业更少,大部分加工企业以初加工为主,缺乏产业加工业链,农产品附加值低,农产品难以提质增效。全县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43家,上半年完成农业加工产值12.89亿元,只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7.3%。

三、几点建议

(一)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。针对田间配套设施欠缺,需进一步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,保障农田水利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有力改善,增强农田抗灾能力,提高农业生产效益。

(二)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。加大新技术、新品种的示范推广,提高农产品产量,降低劳务成本,增加经济收益,提高农民种养殖积极性。

(三)加大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力度。从源头上增强农业种植户适应现代农业先进技术,培养出更多的种植能手,逐步推广农业机械化作业,做好技术指导和跟进服务,切实解决农民“三夏”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,提高抵御风险能力。